有一年正月十三,高平下了暴雪。下午4时开始下雪,屑雪铺了一地。转而雪花飞矢,暴雪降临。我下班开车行驶在路上,车上的雨刮快速刮雪,依然看不清路面。雪下了至少30厘米,埋没脚踝。是夜,小区停电。我出门赏雪,见雪映天穹,亮如白昼。门前小游园的树木上挂了冰凌,玉树琼瑶。街上的花灯也披了银装,天地苍茫,呈现银装素裹的世界。
正月十五雪打灯,一根谷穗结半升。预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正月天都下雪。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红对联与白雪相映成趣。正月初一在雪地里烧年火,放鞭炮。孩子们围着年火取暖,争相捡拾掉在雪地上的炮仗。正月天走亲戚,我坐在父亲骑的自行车后座上,穿单鞋的脚冻得疼,干脆就跳下车来,顺着下了雪的公路溜冰20里,从县城溜到寺庄老家。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伙伙的耍乐涌进城,人们穿红戴绿,在雪地表演舞龙灯、跑竹马、踩高跷、扭秧歌。街上的公家单位盘集火,搭彩棚。熊熊火焰从狮子、猪、兔子的嘴、眼、鼻孔中喷出。瑞雪飘飞,处处欢天喜地景象。
传统的过大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持续到正月二十。有歌谣为证。二十三,糖瓜粘(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大字(贴对联);二十五,去担土(盘集火);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谁家没有借一斗;三十晚上守一宿,正月初一走一走。
离过年还有些日子,男人们就开始上山砍柴,挖树根,顺便弄些松树枝,找些玉米棒子和秸秆,准备在院子架年火。从地里挖土,再找些砖头,担回来准备门前盘集火。女人们开始发面,剪窗花,给孩子们预备新衣。蒸大馍馍是她们的活儿。蒸人口馍馍和敬献神灵的枣山,还要用模板脱羊。这羊是用白面做的羊形状的饼子,用模具脱出羊,在火上烤熟,面皮焦黄。脱羊的风俗,来源于神农故里千百年来对羊的图腾和崇拜。
女人们和好面,把面团在面盆里揉上百十遍,直到面团表层油光发亮。盖上篦子,放在灶旁发酵。把醒好的面团取出,拿剪刀、梳子和筷子仔细裁剪,做成鱼儿、兔子、猪、山羊的形状。剪出鱼儿的尾巴,用黑豆给兔子点上眼睛,用红色素在猪身上点几个红点。如果做人口馍馍,还要在馒头里放进一分、两分钱的硬币。她们抽工夫剪窗花,剪喜鹊登枝、梅花映雪、富贵牡丹,还有大头娃娃抓鱼儿、西游记人物的剪纸。把剪好的窗花展开,拿糨糊贴在雪白的窗纸上。
大年三十这天,上午贴对联,下午架起年火。人们围着年火,谈论一年收成,祝福五谷丰登,人口平安。打扫院子内外,在雪地上腾出一片地方架年火。在大门上贴新对联。那时候对联都是自己写。去供销社买来红纸,按写字的尺寸比例裁开。把红纸铺在桌上,研磨,用狼毫毛笔写。对联内容是自己编,或者找报纸抄来。多是赞颂春景,祝福来年五谷丰收的内容。我父亲曾说过,我爷爷在他7岁上就教他写对联,家里每年的对联都是他写,还要给邻居们写。
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外乎放鞭炮,走亲戚挣压岁钱,过年吃上顿好饭。
到了三十晚上,孩子们早早套上新衣,钻进被窝,却不敢睡着。等子夜谁家响起鞭炮声,便起身穿衣,冲出屋子。放3个开门炮,挨着叫院子的小伙伴们起来点年火。围着熊熊燃烧的火焰烤火,挑着长竹竿放鞭,争抢掉在地上的小炮。他们喜欢把鞭炮拆开,一个个地放。拿香头点着炮仗捻子,将小炮扔向天空,看炮仗爆炸的亮光,听那一声脆响。等听到外面院子鞭炮响起,就一窝蜂冲出院子,去抢别人家的鞭炮。直到衣服上的几个口袋装满小炮,才要回家。
初一这天,大人们煮好饺子,盛在食盒里,给院子的人互送。小孩子跟在大人身后,给长辈磕头,讨要压岁钱。压岁钱多是一毛钱,家境好点的给两毛钱。刮耳朵的新票子,泛着油墨的清香。中午,一家人围桌聚餐,猜拳行令,喝打来的散酒。高平人喝酒不要菜,一碗白开水来交代。用一只铜壶把酒温在火炉上,倒出酒来,用一钱的小酒盏细品。无论贫富,家家户户喜庆过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从腊月初八开始,持续到正月二十。大姑娘和小伙子穿七彩衣,描眉画彩,脸涂大红颜色,在雪地上表演耍乐。他们手提花灯,摆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字形,唱高平秧歌《正月里》《打酸枣》。走在最前面是耍乐的领队,后面跟着吹打。领队高举长竹竿上挂的花灯,或是白鹤、老虎、猪、马、兔子等十二生肖造型。上面用毛笔写有某某公社某某大队。每到一个评比台,主办方要赏给耍乐两包蜡烛和一盒烟。得了东西,走十几步,再到下一个评比台表演。
搭了灯棚的古城路,给看耍乐的人围得水泄不通。街上有狮子、猪、狗、兔子形状的集火,地上的雪被高温化开一小片。不时有爆竹声响起。烟花在天空炸响,迸发七彩花色。人们踏雪赏灯,听见脚踩下去雪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心里满是欢乐和满足感。
(郭永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