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故事|从“污水河”到“城市会客厅”——山西“母亲河”生态之变

  • 发布时间:08-13 18:12
  • 新闻来源:新华社
  • 责任编辑:王婧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

    被称为山西的“母亲河”

    由于开发过度、植被破坏等原因

    汾河一度陷入“雨季过洪水、

    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窘境

      这是汾河太原段三期工程旧貌新颜对比(拼版照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汾河太原段三期工程旧貌(2016年8月4日摄,资料照片);下图为参加2024太原汾河龙舟公开赛的队伍在位于汾河太原段三期工程的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训练(2024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2017年以来 山西省按照让汾河

    “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

    风光美起来”的总要求

    展开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

    在汾河太原段 当地通过

    源头截污、雨污分流、

    定期清淤、生物治藻等措施

    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

      这是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的汾东污水处理厂(8月7日摄)。该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可达到35万吨。

      工作人员在汾河太原段清淤(8月6日摄)。

      无人船在汾河太原段作业(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该设备可通过自主导航、智能避障、远距离通信、实时传输数据等功能,实时掌握汾河水质状况及水质变化规律,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无人船在汾河太原段采集水样(8月6日摄)。

      在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一个无人机水环境巡查站点,工作人员查看无人机监测设备运行状况(8月6日摄)。2023年,为实时监测河道水质,太原市沿汾河设置了11座无人机水环境监测站。

      在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一家检测机构,工作人员通过总控台查看无人机实时监测数据(7月4日摄)。

    根据最新监测数据 今年1月至6月

    太原市境内6个地表水国考断面

    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

      工作人员在汾河太原段采集水样(7月3日摄)。

      在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一家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对汾河水样进行分析(7月4日摄)。

      这是位于汾河太原段的晋阳桥(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如今的汾河

    一川清流 两岸锦绣

    重现昔日大河风光

    在汾河流域太原段

    当地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历史底蕴有机结合

    建起生态公园、景区

      汾河太原段水清岸绿(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白鹭在汾河太原段觅食(2023年1月4日摄)。

    融入历史、古建等传统文化元素

    打造水上运动中心、

    滨河自行车道等运动场地……

      这是位于汾河太原城区段的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运动队在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训练(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市民在太原滨河自行车道骑行(8月6日摄)。

      小朋友在位于太原汾河畔的雁丘园拍照(8月10日摄)。

      演员在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进行“水上飞人”表演(6月10日摄)。

      这是位于汾河太原段的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如今的汾河已成为“城市会客厅”

    向到访的游客讲述着

    一条大河的生态之变

    记者:杨晨光

    制作:林繁晶 徐亮 陈恩琪 崔文 吴青昊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屋檐上的文脉 | 仙洞沟:绝壁边上的文化瑰宝

山西临汾,被誉为“华夏第一都”,随着陶寺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临汾市“帝尧都城、最早中国”的地位一再坐实。在临汾尧都,有关尧的文化古迹较多,尧庙、尧陵、尧洞、尧山、尧井、尧园等为人熟知。近年来,临汾市大力发展尧文化的研究,依托尧文化打造系列文旅品牌,仙洞沟景区即是核心之一。

黄河新闻网  08-13 18:07


“2024中国—东盟周”在长治开幕

“2024中国—东盟周”在长治开幕

山西日报  08-13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