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秦:巧手剪祥龙,传统与现代在纸间碰撞
“咔嚓咔嚓……”剪刀翻飞,纸屑掉落。每天6小时,剪了3天,乔秦终于完成这幅剪纸作品《双龙戏珠》。
“在老一辈心里,贴上了自己剪的窗花才叫过年呢。”乔秦今年33岁,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浮山剪纸市级传承人,每年都会设计生肖主题剪纸。
2024年是农历龙年,乔秦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准备,设计了一套16条龙的主题剪纸,有卧着的,也有腾飞的,形态各异。“这套伴手礼很受欢迎,已经订出1000多套。”
浮山,山西南部一个山区小县,但是民俗文化却很兴盛,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之称。
“剪纸从我太奶奶那辈传到爷爷、父亲,到我是第四代。从小耳濡目染,会拿筷子就会拿剪刀。”2011年大学毕业后,乔秦回到家乡,跟着山西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郑洪峨从事剪纸创作。
乔秦在剪纸创作。本文摄影贾惠清
十几年来,乔秦创作了30多个系列作品,其中有不少得意之作。来到他的工作室,一幅长1.6米、宽0.8米的《春》映入眼帘。这幅作品在“春”字里融入了锣鼓、高跷、狮子舞等浮山民间社火元素,将近60个人物一一相连,对称排列,“春”字下半部分设计成圆形,尽显传统文化之美。
《二十四节气图》也是乔秦的“心头好”,这幅作品他整整创作了3个月。“立春六九头,农事早入手,生产掀高潮,备耕修犁耧……”乔秦和爷爷还一起为每个节气写了四句诗。
除了剪纸,乔秦还是浮山剪纸博物馆馆长,这是20年前在浮山县政府支持下兴建的私人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大量剪纸作品,对公众免费开放。“游客更喜欢看现代题材的剪纸作品。”乔秦一边普及剪纸文化,一边也在思考,人们糊麻纸的“田”字格窗户早已被玻璃窗户代替,市面上的现代化窗花琳琅满目,千百年来的民风民俗也在改变,剪纸艺术还能不能生存?
乔秦创作的龙年春节主题剪纸作品。
有挑战也有机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提高,传统文化“圈粉”无数,手工制作的东西被赋予更多温度。“剪纸也要跟着时代潮流走,内容和形式都要契合当下。”最近两三年,乔秦尝试从社会现象和时代热点中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创作了名人肖像、航天、消防等系列作品,剪出一番新天地。
《福娃运动会》是乔秦的尝试之一,这是他为杭州亚运会创作的一套染色剪纸,曾在杭州展出。一眼看去,色彩艳丽,动感十足。这套作品既保留了浮山剪纸代表性的黑色,又用大量彩色填充;53个“福娃”形象既用中国传统名花装饰,又融入国漫元素,传统与现代在纸间碰撞。
乔秦创作的龙年春节主题剪纸作品。
“一剪高天明月亮,二剪兔儿灵芝草,三剪凤凰戏牡丹,四剪鱼儿水上漂……”浮山剪纸博物馆,一堂青少年剪纸培训课正在进行,乔秦听着这首歌谣长大,又把它教给孩子们。
歌谣代代传唱,但是当年的剪纸艺人们却早已不在。一次,乔秦看新闻了解到有地方在寻访老艺人,受此启发,他开始走访老艺人的子女,为8位浮山剪纸老艺人编印画册,建立艺术档案。此后,他又出版了《刀尖上的温馨》《剪纸培训微教材》等书,用作社区大学教材或兴趣读物。
这几年,乔秦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传播浮山剪纸文化和培养传承人上。他从2017年开始举办剪纸培训班,培训过几千人次,现在有200多人常年跟着他学习,大部分是小学生。
“从事剪纸时间越长,越觉得本领恐慌。只要有培训学习机会,我都争取参加。”去年,乔秦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一个半月时间,与30多名剪纸艺人交流学习,去山西各地采风,收获颇丰。“希望越来越多人喜欢浮山剪纸。”乔秦说。
付明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