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林的戏曲人生

  • 发布时间:03-26 16:24
  • 新闻来源:
  • 责任编辑:王婧


    李万林,山西省吕梁市兴县人,1938年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他在唱腔艺术上的风格被称为“万林腔”,是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忻州市十大传承大师。

    他的代表剧目有《血手印·行路》、《穆柯寨》、《五台县令》、《续范亭》、《画龙点睛》、《白毛女》、《八一风暴》、《小刀会》;主演的电影有《金水桥》;主演的电视剧有《画龙点睛》、《索香案》、《和尚下山》、《五台县令》。如今年过古稀的李万林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为北路梆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辛勤耕耘。


    题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北路梆子就是忻州这方土地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一代又一代人执着的追求,让它慷慨激昂的旋律在黄土高原上源远流长。李万林就是一个把自己的人生与北路梆子艺术紧紧系在一起的人。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忻州人,但对北路梆子知之甚少,对李万林也只是略有耳闻。2004年忻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为李万林举办他舞台生活五十周年活动,台里安排我和同事去做一期专栏节目。我第一次认识了李万林,也是平生第一次看了北路梆子的演出。他当时表演的《血手印·行路》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完成了我对家乡这一地方戏曲的启蒙教育。随着工作的关系,我对李万林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北路梆子也有了更多的感受。


    承前启后的一座高峰


    李万林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是他取得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他在一招一式、一词一句之间体味其韵致,挖掘其内在情感。从刻画人物出发量体裁衣,在继承北路梆子传统精髓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剧种的一些唱法,为我所用。如《辕门斩子》就通过他的传承和创新成了北路梆子中经典的保留剧目,至今仍被后学者模仿。

    几十年的艺术追求,形成了他激情充沛,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尤其是其演唱技巧日臻成熟,行腔游刃有余,吐字清晰有力,火爆不失细腻。将北路梆子的须生唱腔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继贾桂林、董福、高玉贵之后,北路梆子的第二代领军人物。

    人们说李万林的唱腔最大的特点是唱情。这就不单单是一副好嗓子能够完成的。它要求演员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情绪,用心去体会和创造。李万林曾说:“要创新流派唱腔和创造人物形象。一个演员的唱念做打,要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认真的推敲研究。特别是唱腔,更为重要。唱好唱坏,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断追求的李万林,在对北路梆子的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唱腔:用本色嗓音演唱,以情带声,以声传情,酣畅淋漓,声如裂帛一泻千里,被称为“万林腔”,对后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万林戏路十分广泛,无论是传统戏、新编古装戏还是现代戏,他都有自己的代表作,须生、老生皆能应工,主演的剧目多达四十多个。他的代表剧目除了被称为北路梆子老三篇的传统剧目《金水桥》、《王宝钏》、《血手印》外,他还打造出了被称为新三篇的《续范亭》、《五台县令》、《画龙点睛》,为北路梆子树起了新的里程碑。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的曲润海在讲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路梆子的艺术成就时,称李万林是北路梆子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座高峰。

    李万林作为北路梆子一名承上启下的艺术家,一直把这一剧种的发扬广大作为最大的心愿。无论是在他当团长的时候,还是在退休后的今天,他一直通过传帮带来给年轻演员创造和提供锻炼的机会。

    在他主演的《画龙点睛》剧目中,为了支持成凤英夺取梅花奖,他毅然把李世民由须生改为了小生,自己从戏中退了出来,让成凤英担纲主演,使她凭借此剧摘得了第十四届梅花奖。北路梆子第一位“梅花奖”得主杨仲义也渗透了他辛勤的汗水。他对杨仲义主演的《走边》、《华子良》,从唱腔到演唱技巧都亲自指点与传授,使其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华子良》在全国移植剧目研究会展演中专场进行了演出,并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北路梆子新秀郝建东、张志强、王继峰、刘素芳在他们艺术的道路上都得到了李万林的亲传和指导。使北路梆子这一古老的剧种后继有人。

    李万林认为,北路梆子只有扎根在群众的沃土中,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面向群众、面向基层一直是他不懈的追求。

    1998年,李万林从剧团团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没有离开舞台,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为观众服务。他和同为北路梆子一级演员的老伴任建华两人四处奔走,筹资20万元,办起了万林剧团,活跃在黄土高原上。不管是厂矿、乡镇还是山庄窝铺,只要群众邀请,他都会前往。足迹走遍了三晋大地,退休这些年来,他先后演出474场,同时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北路梆子艺术的传承,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万林在他的艺术人生中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他的代表剧目《空城计》、《续范亭》、《五台县令》、《走雪山》《金水桥》、《交印》、《行路》等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名段欣赏栏目中播出,被《中国戏曲剧种影像资料库》永久收藏,有关条目被收入了《中国戏剧家大辞典》和《中国文艺家传集》,成为国务院批准首批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2007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57年的戏曲人生中,李万林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取得了无数的荣誉,但他始终牢记,是观众给了他今天的一切,他要用自己的一生为他们服务。无论怎样的成就多少光环,在心中,自己就是一个演员,为观众唱好戏就是本分,始终如一。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就在我们约定这次采访时,他正在阳曲县演出。真诚祝愿李万林老师的艺术之树常青,为广大观众塑造更多更好的艺术形象!


    一曲能消座客魂


    一曲能销座客魂,欢声四起遍山村。瓜农才庆菓飱足,仙乐初闻耳目新。”这是我国著名戏曲评论家刘乃崇先生1985年随李万林下乡演出时看了他演出的《血手印·行路》后作的一首诗。

    李万林原名李双迎,1938年7月出生在吕梁山下的兴县城里。1953年15岁的李万林师承中路梆子著名艺人董翠珍专攻须生。在当时对15岁才开始拜师学艺的他来说入门确实有些晚,但他以勤奋好学来弥补不足,加上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在16岁的时候就因为演出《四进士》等戏在当地崭露头角,被称为“十六红”。

    1969年李万林调入了当时的忻县地区北路梆子剧团。文革后北路梆子人才青黄不接之际,而立之年的李万林以得天独厚的艺术素质,全身心投入到了这新的艺术天地之中,并迅速担起了重任,在新剧目《红灯记》、《小刀会》、《八一风暴》中担纲主演。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剧种之一,诞生于明朝末年。在清朝嘉庆年间发展壮大,流行于晋北、内蒙、冀西北一带。它与中路梆子同源,对河北梆子产生过重大影响,表演粗犷、古朴,唱腔热烈、火爆,具有高昂豪放的燕赵之风。郭沫若老先生对它的评价是“慷慨激昂不寻常”。

    李万林学的是中路梆子,虽然中路与北路同源,但毕竟是两个剧种,改唱北路梆子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在北路梆子剧团他先后受到孔丽珍、冯金泉、周成贵等前辈的亲传,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唱腔,融会贯通,完成了他从中路梆子到北路梆子的转变,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春回大地,改革的春风让文艺界焕发出勃勃生机。1979年山西省隆重举行了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忻州新编大型现代戏《续范亭》作为献礼的剧目。该剧的主角续范亭由李万林扮演。

    十年磨砺,厚积薄发。在《续范亭》这部戏中,李万林的艺术造诣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把续范亭这位从忻州走出的追求真理、舍身求仁的爱国将领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在《报国之门》、《剖腹明志》两部戏中,他充分发挥北路梆子慷慨激昂的特色,在唱腔上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把续范亭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惜以身殉国、以死明志的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表演在这次献礼中获得了最高奖项。

    继《续范亭》后,新编历史剧《五台县令》是他的又一代表作。这些剧目不仅成为他的代表作,而且也使得外界由此对北路梆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晋北戏曲多激越,津门观众有知音”,在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上,天津《今晚报》对李万林主演的北路梆子《五台县令》是这样报道的。《五台县令》的演出为海河之滨染上了一抹晋西北的黄土风情,雄浑质朴高亢激昂的北路梆子在这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戏中,李万林扮演了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县令黄国安,他的演唱慷慨淋漓,表演火爆不失细腻,当地的专家称他颇有京剧“麒派”的风范。他的一段弯腔板式变化多次,情感充沛,赢得了观众多达九次的掌声。演出期间受到了时任天津市委书记李瑞环的亲切接见。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