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兰:为道情而生的人

  • 发布时间:04-12 18:20
  • 新闻来源:
  • 责任编辑:王婧


    黄凤兰1957年出生,神池县人,山西省剧协理事忻州市剧协主席团委员、表演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编者话: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神池人,她又是一个为神池道情而生的人,为了心爱的道情艺术,她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闪光的艺术人生,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凤兰。

    神池道情,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神池人常说,道情九弯十八调,弯弯调调连成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而就是这呀呀的弯弯调调,被神池道情表演艺术家黄凤兰表演得出神入化。

    在黄凤兰家中,一个二胡拉得行云流水,一个道情唱得婉转动听,夫妻二人珠连璧合,琴瑟合鸣,这就是黄凤兰和他的丈夫,现为忻州市剧协主席武兆鹏妻唱夫随的一幕,黄凤兰却向我们透露,当初自己刚在道情艺术路上前行的时候,还受过武兆鹏的冷言相对,这让我们对黄凤兰的出道有了迫不及待的探究。

    黄凤兰出生在神池县大严备村,身为农民的父亲虽然羸弱的肩膀扛不动砌堰的山石,心中却装满了《三国》《水浒》,每每台上演员唱的热火朝天,台下父亲讲的也是绘声绘色,年幼的小凤兰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就迷上了戏曲。

    八岁那年,没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亲把小凤兰送到学校,也正赶得巧,学校推行“扬长教育”,校长郑常率先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漂亮活泼的黄凤兰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艺骨干。在不断的演出中,老百姓们交口称赞,都说黄凤兰长大后肯定是个好演员。乡邻的议论,让黄凤兰心里美滋滋的,幼小的心里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演员,心想事成,几年后机会来了。

    1968年的5月份,神池县剧团在离黄凤兰村子二十里地的圪坨庄村演出,黄凤兰和伙伴们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异常相约去看戏,如醉如痴地看完一场后,伙伴们都恋恋不舍不愿离去,这时,一个伙伴对黄凤兰说,凤兰,趁这个机会你赶紧去考剧团吧,黄凤兰想也没想敢想这个事情,连连摆手,可伙伴们却不依不饶,边拉边拽把黄凤兰推到剧团老师面前。剧团老师突然看到进来一个怯生生的小姑娘,和蔼地问她是不是想考剧团,便让她唱几首歌听听。

    一说唱歌,刚还羞涩的黄凤兰一下子就挺起了胸脯,《北京的金山上》、《不忘阶级苦》、《学习雷锋好榜样》张口就来,尤其是《不忘阶级苦》,虽然年幼的她还不懂怎么痛恨旧社会,但她知道地主就是坏,穷人就是苦,天生就是戏曲苗子的黄凤兰当时唱的是泪流满面,这可喜坏了现场考官,一直惊呼山村里飞出个金凤凰。

    这就样,13岁的黄凤兰坐在父亲的驴车上如愿以偿到了神池剧团当了一名演员,那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外出演出不多,演员就加紧练功,这也就成了黄凤兰学艺的好机会,老师们排练时,伶俐的她总是侧幕静看,默记暗念,勤奋加灵性使她成为了剧团的佼佼者。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之人,16岁那年,黄凤兰随团到乡下演出,晚上演《智取威虎山》,就在这时,剧中演常宝的演员突然生病了,这可难坏了团里的领导,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业务团长想到了平日里勤奋的黄凤兰,马上找到黄凤兰说明了让她代演常宝的想法,团长本是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黄凤兰很痛快的就答应了,面对许多双质疑的眼睛,从没参加正式彩排的她从容地上场了,漂亮的亮相,优美的唱腔,一嗓子便震憾了台上台下所有的人,许久才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突然的成功兴许是侥幸,但马上来临的第二次演出不能不说是平日里深厚的功底造就。在内蒙演出《红灯记》,主演突然有事,团长的目光又一次转向黄凤兰,黄凤兰毅然接受挑战,可团里有人却再一次怀疑起了她的水平。

    当时这个在坐后台拉二胡的人听到铁梅的角色又让这个小丫头演时,很是有些担心,这个一次戏也没排过,却要在内蒙这么大的地方演这么重要的角色,如演不好,岂不是要砸剧团的牌子,当他把这个想法给乐队的人说时,正好让路过的黄凤兰听到,黄凤兰心里很是气愤,这个人怎么这么想呢,你怎么知道我演不好呢,我在练习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

    这个对黄凤兰不以为然的人可不是个简单的乐手,他就是时任剧团的、团支部书记武兆鹏,武兆鹏有文化,识简谱,会写稿,二胡拉的也是相当精湛,当他最终看着黄凤兰泰若自如表演完毕,也对这个黄毛丫头不再小觑。而且在日后成为黄凤兰的好师长,好丈夫,对黄凤兰的艺术生涯起到了关键性的帮助。黄凤兰也对武兆鹏一往情深,以至于父亲当时不同意自己和武兆鹏的婚事,想问武兆鹏要八百元钱的彩礼时,黄凤兰硬着心和父亲争执:别说八百,八分也没有。这句话一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剧团不断进步的黄凤兰扮演了很多脍灸人口的角色,《杜鹃山》中的柯湘;《刘胡兰》中的刘胡兰;《红灯记》中的铁梅等等,角色的成功塑造,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72年,黄凤兰赴省参加调演,在《乡村卫生员》的剧中扮演的小兰一角,受到了省剧协主席、著名戏剧家石丁先生的高度评价,被誉为“道情剧团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演员”,更加坚定了黄凤兰唱好道情的决心和信心。


    [SITESERVER_PAGE]

    从念白到咬字,从喷口到唱腔,黄凤兰在戏曲的海洋中不断钻研,黄凤兰的思路和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1977年,传统戏解禁,戏曲艺术迎来了新一轮解放,黄凤兰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从英雄人物改为闺门小旦,从昂首阔步改为小旦碎步,对黄凤兰来说面临的过程很是艰难,这时,台里准备排《英台抗婚》,黄凤兰被指定演一号人物祝英台。

    角色分配下来就不能退缩,好强的黄凤兰开始虚心向兄弟剧团的同行学习讨教,细心品味古代妇女的神态姿采,仔细琢磨她们的动作气质,终于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在神池县礼堂,整整二十场,场场爆满,黄凤兰一时成为神池县的焦点人物,而就在此时,一位妇女却来求黄凤兰停演这个剧目。

    原来这位妇联主任的姑娘找了个对象,人不错但家却是农村的,这对于吃商品粮的女方家难以接受,正在双方纠结的时候,姑娘看了黄凤兰演的祝英台受到了感染,放话给家人,如果家长再不遂自己心愿,也要学祝英台以身殉情。她的这一做法,把母亲吓的不轻,所以来求黄凤兰停止演出。

    黄凤兰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演出竟有这么大的反响,心中很是震动。金秋时,剧团挥师呼和浩特,《英台抗婚》连演一月,轰动青城,内蒙名伶康翠莲专门到后台传授技艺,并把自己珍藏的头花送给黄凤兰。在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声中,黄凤兰更加刻苦,相继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不同行当、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为神池道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在这时,黄凤兰并没有为成绩的取得骄傲,而是在欢呼声中默默走上一条风雨兼程的创新之路。

    在黄凤兰的心中,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国家在前进在发展,唱腔也要创新,本着这个想法,黄凤兰借鉴民歌、山曲、戏曲与道情嫁接,努力悟透曲情曲义,叩问角色灵魂,使道情听起来更韵味绵长,优美圆润。为神池道情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了解黄凤兰的人都知道,在生活中,她像一朵茉莉淡雅清新,而在工作中,她却有着坚韧的毅力。1987年,在外地的一次演出中,她突然腹膜炎发作,疼的泪如泉涌,但看到翘首以盼的观众,她硬是坚持到演出完毕,走出前台时却昏倒在舞台上;1993年,疼爱她的老父亲身患绝症面临垂危,而她却得到通知演出,台上的她欢快活泼,下台后却心如刀绞,等她回到家中时,父亲与自己已是阴阳两隔,这让黄凤兰至今讲起来都泪流满面。

    1982年,黄凤兰荣获山西省优秀青年演员奖,四次获得全区一等奖;1985年,她担任忻州地区戏校神池道情班的老师,奔波于神池和忻州,播洒道情艺术的种子,为传承和发展神池道情矢志不渝追求着;1989年,山西音像出版社发行的黄凤兰个人演唱专辑《神池道情》畅销海内外,这是神池道情诞生以来第一张公开发行演唱专辑,精彩的唱段,为神池道情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接轨做了有益的探索。

    2012年,黄凤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时的黄凤兰心中又有了更深的想法,她计划在排道情小戏的同时,挖掘一些好苗子,再出一本神池道情的图典,进行动态传承和静态传承全方位相结合,使神池道情这一地方剧种在今天走上振兴之路,为全市文化强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黄凤兰,一个本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宗旨的传承人,四十余年来,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都融入到神池道情的艺术之中,用生命去追逐崇高的道情艺术,让道情艺术扎根于群众心中,真心希望神池道情有更多这样的践行者,再次走向一个新的辉煌。


    (王艳军)


分享到:

相关新闻